2020年6月,外军无视与我军之前达成的协议,擅自越过边界线进行挑衅,故意在加勒万谷河地区挑起冲突。面对这一情况,团长祁发宝秉持通过对话化解矛盾的立场,仅率少数官兵前往与外军进行交涉。
面对外军的突然袭击,祁发宝和他的战友们并未退缩。尽管敌方人数远超我方,他们迅速抢占有利位置,与敌人展开激烈对抗。祁发宝等人凭借地形优势,顽强抵抗,展现了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。这场战斗不仅是力量的较量,更是意志的考验,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军人的忠诚与担当。
在保卫国家疆域的关键战役中,团长祁发宝身负重伤,头部遭受重创。与此同时,营长陈红军、战士肖思远、陈祥榕和王卓然四位英勇将士在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,为国捐躯。
在激烈的战斗中,摄影师肖思远本已成功脱险,然而目睹战友被敌军包围,他毫不犹豫地重返战场展开救援。作为负责现场拍摄的取证人员,肖思远在危急时刻毅然投入战斗一线,展现出无畏的勇气和强烈的战友情谊。面对险境,他置个人安危于度外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军人的担当精神。
在危急时刻,肖思远挺身而出,用自己的身体为战友挡住了石块和棍棒的袭击。他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,最终英勇献身,年仅24岁。
这位成长于和平时期的青年士兵,从小就怀揣着守护家园的理想。他以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的誓言,为了保卫国家疆土和保护同袍,他坚持战斗直至生命的终点。
【1:】
1996年,肖思远在河南新乡延津县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出生。作为家中的第一个孙子,他从小就备受家人关爱,同时也承载着全家人的期望。
肖思远从小就是个让人省心的孩子,特别懂得体贴和关心家人。他刚出生那会儿,他20岁的姑姑意外被诊断出患有白血病。
为了医治姑姑的疾病,全家倾尽所有积蓄,甚至背上了沉重的债务。然而,病魔最终还是带走了她的生命。面对亲人离世的悲痛,家人还必须咬牙坚持,努力赚钱偿还欠下的债务。
肖思远家境贫寒,债务缠身,尽管长辈们对他关怀备至,但他依然无法拥有任何玩具,甚至连一件换洗的衣物都成了奢望。
肖思远的奶奶为了给孙子改善伙食,经常到村里的商店赊账买鸡蛋和方便面。肖思远的父亲和爷爷都很勤快,除了种地、做零工,还接一些土石方的工程,家里的经济状况才逐渐好起来。
不久之后,肖思远的爷爷突发高血压,导致半身瘫痪,生活完全无法自理。这一变故让家庭再次陷入艰难境地。
肖思远从小就看着家里大人忙碌,这让他比别的孩子更早学会独立。他很早就开始主动分担家务,不仅帮忙打扫整理,还跟着父母下地干活,像浇水、喷洒农药、除草这些农活,他都干得有模有样。
肖思远不仅性格温顺、善解人意,学业表现也相当优秀。按理说,他成年后会有很多职业选择,但早在童年时期,他就立下了从军的志向。
肖思远从小就怀揣着一个军旅梦想,但直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,他才正式向父亲吐露心声。那年他才12岁,电视画面中军人们奔赴灾区展开救援的场景深深触动了他,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敬佩之情。
肖思远向父亲表达了自己的愿望:“爸,我想参军。”父亲对他的军人志向表示赞同。然而,由于老师的提议,肖思远的入伍计划被推迟了几年。
【2:】
在完成初中学业后,肖思远进入延津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继续学习。在即将毕业之际,他主动联系了班主任朱永刚,向他表达了自己的意愿:“朱老师,我打算参军入伍!”
朱老师听完肖思远的想法后,细致地为他剖析了情况。虽然入伍是件值得骄傲的事,但职专生的知识储备和眼界相对有限,而军队对人才的要求更高。因此,朱老师建议他先进入大学深造,掌握专业技能,等具备更强的能力后再考虑参军。
肖思远虚心采纳了导师的指导,选择到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深造。在入学后的军事训练中,他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"军训标兵"的荣誉。
肖思远的求学之路并不轻松,从乡村到大学,他付出了巨大努力。除了刻苦学习,他还利用空闲时间打工,靠自己的劳动挣取学费和生活费。
在职业专科学校期间,肖思远每个暑假都在亲戚的建材店帮忙,顶着烈日骑着三轮车送货。毕业后,他又利用暑假做保安工作,两个月挣了3600元,刚好凑够大学学费。
在校园里,肖思远的大学生活与众不同。当同龄人沉浸在轻松的校园氛围中时,他始终忙碌不停。他选择在食堂做临时工,也尝试过推销工作,甚至还在婚庆公司打过零工。这些经历让他比其他人更早地接触社会,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。肖思远用实际行动证明,大学生活不仅仅是学习,更是自我锻炼和成长的重要阶段。
在婚庆公司工作期间,肖思远不仅承担了舞台搭建的任务,还掌握了摄影和摄像的技能。这段工作经验为他后来参军打下了基础,使他在部队中能够胜任摄影取证的工作。
2016年,刚满20岁的肖思远顺利拿到大学毕业证书。身边的人都觉得他应该会像大多数同龄人一样,找份稳定的工作,过上普通人的生活。大家都以为他早把年少时的军旅梦想抛在脑后了。
肖思远内心始终怀揣着从军梦想。2016年9月9日,他的父母亲自将他送到部队,完成了参军入伍的手续。
肖思远当天穿着迷彩服,胸前别着一朵鲜艳的大红花,与父母一起拍了一张照片留念。
第二天,肖思远登上大巴准备启程,他的父母站在车窗旁,泪水不自觉地流了下来。同样,肖思远也忍不住哭了。
入伍后,肖思远给家里寄了一封信,信中写道:“再过两年,爸妈会看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我,我会拼尽全力,给家里长脸!”
【3:】
肖思远服役的地点位于喀喇昆仑山脉,这座山脉规模在全球排名第二。该地区常年被冰雪覆盖,几乎十个月都处于冬季状态。强风天气占据全年大部分时间,自然环境极其严酷。
即便面临重重挑战,肖思远依然对自己的决定无怨无悔。每当与亲友通电话,他总是洋溢着喜悦,乐于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人生经历。
一开始,肖思远的妈妈听说他在高原上反应特别厉害,心里特别着急,总是忍不住问他:“缺氧的情况严重吗?”
肖思远总是简单地回应:“别担心,我很好!”
肖思远入伍后,整个人变得更加沉稳和可靠。他每月拿到薪水后,只留一点零花钱,剩下的全部寄回家。
肖思远用自己的收入为家人购置了不少物品,包括父亲和弟弟的手机,以及母亲的衣服和化妆品。此外,他还通过节省开支,积攒了八万元,为父亲购买了一辆汽车。
肖思远曾对母亲表达过这样的想法:“不用羡慕别人有女儿,虽然您有两个儿子,但我们同样能像贴心的小棉袄一样温暖您。”
肖思远用实际行动表达对母亲的关爱,连日常用品如洗发水都亲自为她挑选。2019年,他还特意准备了一份惊喜,订购了一盒带有"520"字样的玫瑰花送给母亲。
肖思远是个心思细腻的小伙子,初次休假回家时,他立刻换上军装,拉着母亲和祖母在院子里拍照留念。
他几乎每天都会去奶奶家,不仅经常给奶奶零花钱,还特意把钞票换成小额面值,比如10块、20块的,这样奶奶买东西时更方便。
他总是悄悄把钱藏进奶奶的鞋子里,还嘱咐她别省着,想吃什么就买。奶奶一提到这个大孙子,就笑得停不下来。
肖思远在完成两年的义务兵役后,决定继续留在军队服役。到了2020年春节,这是他入伍后第二次有机会回家探望家人。
疫情期间,村里设立了防疫检查站。肖思远趁着难得的假期,不顾风雪交加,主动报名做志愿者。他连续六天从早到晚坚守岗位,村民们都被他的奉献精神深深打动。
肖思远在家也没闲着,他在部队学会了烹饪,于是主动承担起家庭主厨的任务。他每天为家人准备各种不同口味的菜肴。
受疫情影响,肖思远在家度过了三个多月的时光。4月1日,他收到返回部队的通知,父母驾车送他到郑州机场,无人预料到这次分别竟是永诀。
【4:】
肖思远回到军营后,一有空就给家里打电话,父母总是提醒他要照顾好自己,认真完成部队的任务。
这次通话成了肖思远与家人的最后一次联系。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,他音讯全无,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。父母虽然心里有点不安,但想到他上山后手机没信号,也就没太往坏处想。
6月21日,肖思远的父母突然接到乡政府的电话,被告知儿子出了意外,要求他们立即前往。尽管心中充满不安,他们从未预料到这一消息竟意味着儿子的离世。
肖思远的父母怀着沉重的心情匆忙赶到新疆,然而当他们面对儿子的遗体时,肖母瞬间感到天旋地转,除了止不住的泪水,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。
肖母很快意识到,儿子是为守护国家而献身的,她应该以他为荣,而不是沉浸在悲伤中。她不断提醒自己,要坚强,不能流泪。
在整理肖思远遗物的过程中,父亲意外发现了他留下的两张银行卡,余额合计仅有224元。这让父亲意识到,儿子每月几乎将所有工资都寄回了家中,自己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积蓄。
想到这里,始终压抑着悲伤的父亲再也控制不住,失声痛哭起来。他的哭声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,就连那些帮忙整理遗物的人,也不禁默默流下了泪水。
肖母一直保留着儿子的军用枕头,至今仍在日常使用。对她而言,这个枕头象征着儿子的陪伴,仿佛他从未离开。通过这种方式,她感受到儿子的存在,心灵得到慰藉。
肖思远英勇献身后,被授予一等功勋,其遗体安放在延津县烈士陵园。他的事迹一经报道,便吸引了众多人从远方前来,向肖思远的双亲表达慰问之情,并前往陵园向这位英雄致敬。
在肖思远英勇牺牲之前,他的父母早已为他筹划婚事,甚至精心准备了一套新房。然而,命运弄人,这套充满期待的婚房最终无人入住,他们那无比懂事、孝顺的儿子,永远无法归来。
肖思远心中早有牵挂,他的钱包里始终放着一张心爱女孩的照片。在他英勇牺牲的那天,他还向战友们透露:“她支持我在部队长期服役,我希望能娶她,为她做一辈子的饭...”
这位女孩从未出现在公众视野中,但可以确定她在肖思远心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。在肖思远的墓前,她留下了一块心形石头,上面刻着一句深情的话:“能与你相爱,是我一生最大的幸运。”
肖思远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忠诚、孝道和专一。他的一生虽然只有24个春秋,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激励着后人。他对国家的赤胆忠心,对父母的拳拳孝心,对爱人的坚贞不渝,无不彰显出他高尚的品格。尽管生命短暂,但他的精神之光永远闪耀,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。肖思远用他短暂而精彩的人生,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生命赞歌,他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。
在肖思远英勇殉职两年后,他的母亲再次将小儿子肖荣基送入军营。谈及此事,肖母声音哽咽,但语气坚定:"我的两个儿子都让我无比自豪!"这位母亲用行动诠释了家国情怀,将两位儿子都奉献给了国防事业。她的选择不仅是对长子牺牲精神的延续,更是对军人使命的传承与坚守。肖母的深明大义,展现了一个普通家庭对国家的赤诚之心,也体现了中国军人家庭代代相传的爱国情怀。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,正是支撑国家强盛的重要力量。
肖荣基胸前的口袋里,贴身放着哥哥肖思远的照片。他坚定地表示,自己渴望像哥哥一样,成为守护祖国边疆的界碑。这不仅是一名军人的荣耀,更是他内心深处的信仰。
肖思远英勇牺牲后,他的弟弟时常在梦中见到哥哥手持钢枪、英姿勃发的形象。这些梦境深深触动了他,促使他坚定了从军的决心。他决心追随哥哥的脚步,将哥哥的崇高精神发扬光大,继续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。
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,如果哥哥在另一个世界知道弟弟的决定,一定会感到非常欣慰和骄傲。这份成就不仅是对自己努力的肯定,也是对哥哥期望的最好回应。兄弟之间的情谊跨越了生死,成为支撑他前行的动力。
到这里就结束了,谢谢您花时间看完。

